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文章系统    微机使用记录  签到记录 设为首页 

华应龙: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

作者:锚  休闲角 读书   2012/12/17 8:50:28 (11年前) 点击:1245次
 华应龙: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

     
     【华应龙语录】

   “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阅读的厚度上。”

   “认识朋友靠缘分,遇到好书、好文章也靠缘分。”

   “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

   “读书得间,得意而忘言,才是真正的读懂、读透。读书破万卷,关键在于一个破字。而读破,就是反复阅读。”

   “高妙的课堂设计是从生活中汲取的营养,而开发生活资源的功力,显然是从持久的阅读和思考中获得的。”

     【聚焦名师】

      读书、思考、教学、读书……华应龙的专业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读书。因为爱读书,他迅速成长为当地为数不多的特级教师;因为爱思考,他从县城来到北京,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因为爱教学,他成为名师,并继续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本报记者 张贵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上完这节课,我们是不是感觉到学了数学就应该去应用呢……”凡是听过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课的人,都钦佩他融数学于生活、于游戏的能力,惊讶于他在让孩子动手玩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爱上数学,并感受到数字与图形背后的学科魅力。 

  这是名师难以让人效仿的独特之处,更是一种教育本领、教育艺术。而成就华应龙这种独特的,不能不从他早年的读书生活谈起。 

    “最难忘窗台上被风呼啦啦吹起的购书单”

   华应龙爱买书,每月必去一次西单图书大厦,捧书而归,在办公室慢慢细读。出差在外,一定要逛书店。

        家徒四壁,八面来风。回忆起小时候的家庭状况,华应龙如此形容。 

      困窘的经济环境,并没有影响华应龙成为一名好学生。小学二年级时,他偶然得到了一本没有封面和封底的《十万个为什么》,并很快被书中的智慧所吸引。那些源自日常生活的提问及背后原因的解答,让华应龙大开眼界,受《十万个为什么》的启蒙,他养成了凡事喜欢刨根问底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延伸到他的课堂上。 

       直到今天,他依然会在每节课前,不断反问自己:为什么要教,为什么这样教,一定是这样吗?因为不断的追问,他的课有思想,有创新,有文化,上得学生疯狂,同行热议。“华粉”、“龙须”成千上万。 

       爱看书,也爱买书。在乡村教学时,他最难忘的一幕,就是窗台上一块镇纸压着一摞用于购书的汇款单,透过来的烈风将之呼啦啦吹起。那种情景,让他想起那句“春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让他的内心充实而温暖。 

      而今,华应龙仍然爱买书,每月必去一次西单图书大厦,每次都要花掉三五百。捧书而归,在办公室慢慢细读。出差在外,他不逛公园,但一定要逛新华书店。多年来,工资很大一部分用在买书上。搬家北京时,卡车上可谓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近8000本搬下车,引得街坊小孩子好奇地问:“叔叔,你家是卖书的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繁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华应龙放弃了打篮球,放弃了其他娱乐,唯独读书一直坚持着。他没有买车,每天上下班的路上,他都会从口袋里拿出一本书翻看。那本装在书包里的小开本《老子》,已经被翻得卷了页。每页的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感悟。 

     “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阅读的厚度上。”华应龙说,对一本书阅读厚度的不同,往往影响对教学教育问题的理解。读书得间,得意而忘言,才是真正的读懂、读透。读书破万卷,关键在于一个破字。而读“破”,就是反复阅读,细心品味。

     遇到好文章,华应龙一般都读上三四遍,一读内容,二读结构,三读气度。他喜欢周国平、吴非等人的文章,有种沉甸甸的厚重感。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读书分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华应龙眼里的读书,既是职业的,也是嗜好的,两者浑然一体,是一种生活,“这辈子怕是改不掉了”。 

       “你认为数学无趣,是因为你站在数学花园的外面”

     数学课上讲述的华罗庚和侯宝林之间的轶事,其实是华应龙在汽车站捡到的一张旧报纸上读到的。

        荷兰数学家弗雷登塔尔说过,任何一个其他的教育领域都不像数学那样,在无用处的目的与无目的的用处之间,有着如此之大的距离。 

        这种学科特性让有些人误以为,小学数学就是简单的计算,很好教。在华应龙眼里,数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让数学从外在“冰冷的美丽”转化为学生内在“火热的思考”,就像王兴斋在《乐学歌》所说的: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而无论是“角的度量”、“我会用计算器吗”,还是“孙子定理”、“百分数的认识”,华应龙的课给人的印象,总是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很有趣、很好玩。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一次,华应龙读完一本名为《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的书,颇受启发。这本书独创性地给出了包括极限思维、多米诺思维、偏移思维、扩散思维在内的一整套思维法则。受之影响,他试着打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定式,经常跳出问题看问题,如在教室后面架上摄像机,听听自己的课,如珍视学生所犯的错误,从那些哪怕微小的错误中寻找教育契机。正是这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才有了课堂上精彩不断的生成。 

       “高妙的课堂设计不是教师凭空想象的,而是时时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将生活资源为我所用,积极实施于教学的结果。”在华应龙看来,开发生活资源的功力,显然就是从持久的阅读和思考中获得的。在讲“四舍五入取近似值”一课时,他讲了数学家华罗庚和相声大师侯宝林之间的一段轶事。熟悉的人物加上生动的故事,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教学效果特别好。而这段轶事其实是华应龙1997年在海安县汽车站捡到的一张旧报上看到的。 

        认识朋友靠缘分,遇到好书、好文章也靠缘分。这是华应龙总结出的又一条规律。

        读书求知,这种人们的惯常看法华应龙有些不以为然。他认为,读书是为了求不知。只有读到不知,才说明阅读有了效果。带着这种求不知的心态,他力求在课堂上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例如,“我会用计算器吗”一课,教科书是从按键介绍开始,5岁的孩子都会,学生也认为没什么好讲的。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知,华应龙别出心裁地出了3道题,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未知。这应了华罗庚的那句话:“你认为数学无趣,是因为你站在花园外面。” 

       持续的阅读才有对教育、对自己的不断追问

   正是不断的读书思考,华应龙渐渐在学生面前有了底气,有了一份淡定,有了如今课堂上的神采飞扬。 

     “读书为了求不知,也是听大师教诲,与朋友聊天,见贤思齐,增加底气。”多年的读书经验,华应龙感觉,爱看书与不爱看书的教师,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 

      读书不仅能增加一个人的阅历,更会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华应龙透露,从中师毕业后,他到一所农村小学教体育,数学只是他的“副业”。他也坦言,做了两三年老师,课堂语言仍是他的软肋,上课说话时还会紧张。正是不断的读书思考,他渐渐在学生面前有了底气,有了一份淡定,加上不断的反思总结,最终有了如今课堂上的神采飞扬、意气风发。 

      读书不仅让人学得新知,另一大功效是宁静心态,宁静才能致远。心绪不宁、特别烦的时候,华应龙喜欢拿起一本书,把自己封闭在文字的世界里,这让他很快忘掉一切。他很喜欢人文社科类的图书,也喜欢唐诗宋词和外国诗歌,尤其是泰戈尔的诗,那首《当乌云被阳光亲吻》,他至今朗朗上口:当乌云被阳光亲吻,便成了天堂的繁花…… 

       读书不只是丰富自我,还是成为教育家的必经之路。华应龙说,从他的经历来看,不读书,他不会成为特级教师。他家里的书柜摆满了三种书:教育类书籍、人文社科类书籍和数学类书籍。而数学类书籍中,有许多与华罗庚有关。因为看多了数学大师的教育故事和生活经历,讲课时,华应龙会随口溜出华罗庚的名言,或渲染课堂氛围,或启发学生思考,或画龙点睛。

      读多了名家的著作,华应龙对教育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在一篇教育随笔里,他这样写道:应该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要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因地因物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 

       基于这种不断的追问和反思,华应龙提出了“容错”——“融错”——“荣错”的“融错教育”理念,因为只有当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在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华应龙告诉记者,来北京之前,他有机会去《江苏教育》杂志社工作,但他最终选择了三尺讲台,因为“我爱孩子,爱小学数学”。而随着持续的阅读以及对教育、对自己的不断追问,他对孩子的感情与日俱增,对教育的理解愈加深厚。 

       而总结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华应龙画出了一个读书、思考、教学、读书的无限循环。他说,多年的读书成就了现在的他,而未来的他也必将从读书中汲取动力。这就像奇妙的生活,有时候走了很远之后,会发现,自己又回到最初的原点。 

      【对话名师】

       学养在阅读中日益丰厚

      书香氛围推动教师读书

      记者:冰心曾说过,教师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母鸡。教师不爱读书,很难谈及引导学生的言行,浸润学生的生命。你觉得让教师爱上读书,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

       华应龙:这首先需要学校领导着意营造书香校园,舍得花时间、花财力、花人力,让老师有好书读,有时间读,有平台交流读书感受,有机会展示学习心得,让老师们切身体验到“我已经落伍了”、“读与不读大不一样”。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在每次全体会上,都安排两位教师读书的“精彩5分钟”展示,效果相当好。年级组教研时,也有“精彩5分钟”的读书交流。另外,学校多向各学科老师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目也很重要。

       读理论类书籍不能急躁

      记者:你如何看待目前一些教师读书过于注重实用、读书的功利性较强、对理论类书籍望而却步的现象,怎么看,如何使之改观?

     华应龙:应该看到,读书总比不读书好。实用的书读多了,就自然想读形而上的理论书。读理论类书籍时心要平静,不要寄希望于读了某一本理论书籍,就能立竿见影,也不要寄希望于整本理论书籍都是金玉良言,可能某一章、某一句读了受用就够了。读理论类书籍时不能急躁,因为自己的学养不够,读了一遍,不知所云的感觉常常会有。随时回头,读第二遍、读第三遍……读的次数多了,对内容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学养也日益丰厚。

      记者:你的专业成长受益于思考和读书,读书也是教师成为名师的必要条件。你对年轻教师读书的内容和侧重点,有何建议?

     华应龙:可以先读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报纸、杂志,了解同行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因为书籍一般是3年前的认识,杂志一般是3个月前的,报纸则是3天前的。报纸和杂志上的文章既有实践也有理论,好学好用。

       买书时,要注意出版社和作者。虽然开卷有益,但不是每一本书都要读的。

       少上网,上网会不经意地流失我们的读书时间。《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说:“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这话我十分赞同。

      有不少老师说:“我们工作很忙,没有时间读书。”教师的工作确实十分繁忙,不过,我要说:“因为没有时间读书,所以我们工作很忙。”

      读书让教学变得更精彩

      记者:目前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读书不能改变教师生活状况,读书没有什么用。你觉得读书是否能帮助解决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

      华应龙:读好书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的故事很多,老师们喜欢听我的课,往往就是因为我的课总是创新的。在教学四年级“游戏公平”一课时,我原来是用抛硬币的实验,来说明正反两面的可能性相等。可是,在课堂中,我们常常遭遇尴尬。抛10次,有的小组抛出了2正8反,有的小组抛出了9正1反……小概率事件为什么变成了大概率事件?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我看王健先生的《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对极限思维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突然醒悟:把硬币抛1米高和抛1厘米高,结果当然不一样。在学生实验之前,我们只是规定了抛硬币的次数,没有规定抛硬币的高度、角度、力度。找到了问题所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难找到了。



欢迎您其他用户,你的IP是3.141.24.134,你是一名游客,打开这个页面用时78.1毫秒。
网站站长:苏振亚 冀公网安备 13020502000039号
ICP备案号:冀ICP备13014298号 唐山网监备案号:ts13020038101099 河北网监备案号:130200020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