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文章系统    微机使用记录  签到记录 设为首页 

《墨子行为本焉》培训体会

作者:王开爽  学习 体会   2012/6/8 9:08:17 (11年前) 点击:1162次
                      《墨子行为本焉》培训体会
                            唐山市八里小学 王开爽
                   
    今天赵校长为全体教师做了精彩深刻的报告,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墨子的“兼爱”等思想。墨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有“兼爱”、“非攻”、“尚贤”。墨子在《兼爱下》中指出-“无言而不雠,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其目的在于说服天下人,“我”先实践兼爱的“投桃”立场,“他人”亦秉承爱人利人的态度来“报之以李”地对待“我”。当然,我们现在看待这种“投桃报李”行为,都能看到是我自己在做自己行为判断的主宰,决定自己是否实践兼爱或投桃等行为。兼爱思想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不求回报的态度在志愿精神上也体现得很充分。志愿服务是不求物质或精神回报的,是自愿的行为,是一种单向的给予,志愿精神的本质意义也是在于通过这种不求回报的单向度的给予来达成全社会的人人给予最终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双向度的互动给予的一种境界。这一点和兼爱思想无疑是一致的。
    那么“兼爱”的双方是谁呢?这一点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墨子生活在政治黑暗,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那是延用周朝严格的等级制度,财富分配极不公正,造成了个等级之间严重的对立。所以,墨子兼爱的双方,核心就是指的这不平等且对立的双方。所以兼爱就是跨越等级封锁线的开始,就是平等意识的萌芽。若兼爱得以盛行,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就有可能被打破。正因为此,在君主专制体制的中国,它被冷淡、被歪曲,其实都是情理之中的。
    不平等且对立的各方能做到对等的彼此相爱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墨子认为,要让不平等双方彼此产生爱,必定是高贵的、强盛的一方,将理解、宽容,以及援助更多的给予卑贱的、弱小的一方,让卑贱的一方生活处境得到改善。所以,兼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努力做到出身高贵的爱护出身低贱的,强大的爱护弱小的。所以,“兼爱”实质是反映贫弱者的心声,带有鲜明的平民色彩。
    有些人可能认为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虽有区别但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就我个人而言我是赞同这种观点的。但极富戏剧性的是,儒家和墨家历来争得不可开交。为什么呢?因为墨子的这种观念,确实碰撞到了儒家的要害。儒家“仁爱”的前提是尊重周礼所铺陈的等级秩序。而在墨家看来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平等才有所有人的尊严。因此孟子曾批判墨家“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③孟子情急之下张口骂人,正说明兼爱学说真正戳到了等级界线的痛处。
    也许以现代人眼光来看,儒家强调要有亲疏尊卑之分的“仁爱”思想较之墨家的“兼爱”思想显得更具人性化和可行性,但如果问我更倾向何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墨家。儒家的“仁爱”,太过讲究亲疏贵贱,反而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恶化,原因就是“仁爱”较之“兼爱”,终究是不彻底的爱。而墨家的“兼爱”,虽然难以实现,却为天下提出了最纯粹最无私的爱的理想。




欢迎您其他用户,你的IP是52.14.130.13,你是一名游客,打开这个页面用时125.0毫秒。
网站站长:苏振亚 冀公网安备 13020502000039号
ICP备案号:冀ICP备13014298号 唐山网监备案号:ts13020038101099 河北网监备案号:13020002000709